了解心悸:什么时候该担心?
了解引起心悸的常见原因,以及何时应为心跳不规则而就医。
张医生
September 11, 2025


了解心悸:什么时候该担心?
你是否曾经突然感觉到心跳加快,甚至能清楚地听见或感觉到心脏“怦怦跳”?有时像是漏跳了一拍,有时像是胸口被什么敲了一下。大多数人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都经历过这样的时刻——这就是所谓的心悸(palpitations)。但心悸到底意味着什么?什么时候它只是短暂的生理反应,什么时候又需要真正引起重视?
什么是心悸
简单来说,心悸是一种主观感受,是你对自己心跳节律异常的察觉。它可能表现为心跳过快、过强、跳动不规律,或是突然的一阵“漏跳”。有时心悸只持续几秒钟,有时却反复发作,让人感到害怕。事实上,医生即使为你做检查,也未必能“感受到”这种症状,因为它是你身体特有的体验。
心悸的出现往往让人恐慌——尤其是第一次经历时。许多患者在心悸发作时会感到焦虑、呼吸急促、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要心脏病发作。虽然多数心悸是良性的,但其中一部分可能与潜在的心律失常有关,因此了解不同类型的心悸非常重要。
四种常见的心悸类型
第一种:心率与节律都正常(生理性心悸)
这种情况最常见,也最不需要担心。紧张、焦虑、兴奋、喝咖啡、运动、发烧、甲状腺功能偏高等,都可能让心跳加快。这类心悸通常在刺激解除后会自行恢复,不代表心脏有结构性问题。
第二种:心率正常,但节律不齐(早搏或心房颤动)
当你的心跳整体速度正常,但节奏时快时慢,可能是“早搏”或“心房颤动”。早搏是心脏多跳出来的一拍,感觉像“漏跳一下再多跳几下”;而心房颤动则完全不规律,节奏混乱,没有固定的规律。前者一般是偶发性的,后者则可能持续存在,需要医生进一步评估与治疗。
第三种:心率过快,但节律规则(窦性或室上性心动过速)
这种心悸通常表现为心跳很快,但节奏仍然均匀。若心跳是渐渐变快、再慢慢恢复正常,多半是生理性的窦性心动过速(例如运动、紧张、咖啡因过量);但若心跳突然“像开关一样”瞬间变快、又突然变慢,就可能是室上性心动过速(SVT)。有时这种心律失常也可能出现在年轻、健康的人身上。
第四种:心率异常且节律不齐(心房颤动或更严重心律失常)
当心跳又快又乱、每分钟跳动可达 150–200 次时,最常见的原因是心房颤动。在部分高危患者中,还需要排除罕见但危险的室性心动过速(VT)。这些情况可能导致晕厥甚至危及生命,需要及时就医。
学会“测”自己的脉搏
其实,你只需动动手指,就能初步判断心律状况。用食指和中指轻轻放在颈动脉或手腕桡动脉处,感受心跳的快慢与节奏:
节奏规律,多半是良性反应;节奏不规律,可能是早搏或心房颤动;心跳特别快或慢,建议进一步做心电图检查。
学会这种简单的方法,不仅能帮助你在发作时更好地描述症状,也能让医生更快判断问题所在。
什么时候该就医
多数短暂的心悸无需惊慌,但若出现以下情况,应尽快就医:
心悸持续超过几分钟,且伴随胸痛、呼吸急促或头晕;曾被诊断有心脏病、高血压或糖尿病;心悸频繁或规律性发作;有家族性猝死或心律失常病史。
医生通常会建议做心电图(ECG)、动态心电图(Holter monitor)或超声心动图(Echo)等检查,以确定是否存在心律失常或其他结构性心脏问题。
结语
心悸并不总是危险信号,但它提醒你,心脏正在发声。学会倾听身体的节奏,保持规律生活、避免过量咖啡因与压力,是预防心律失常的重要第一步。若心悸频繁或伴随不适,别忽视它,也别自己乱猜——让医生帮你找到真正的原因。
你的心脏每天跳动超过十万次,默默支撑着你的生活。当它偶尔“乱了拍子”,不妨给它一点关注,让它重新回到正确的节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