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eart Health

心房颤动与中风风险:您需要了解什么

1 分钟阅读

张医生

November 2, 2025

张医生
心房颤动

心房颤动和中风:新加坡人需要了解什么

在新加坡,随着人口老龄化,心房颤动(房颤)已成为日益重要的健康问题。据本地数据显示,55岁以上人群中约有1.5%患有房颤,而80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接近10%。房颤不仅仅是心律不齐,它还会使中风风险增加约五倍。事实上,新加坡13%至17%的缺血性中风是由心源性栓塞引起的,其中许多与房颤有关。这些数据凸显了一个关键事实:房颤不仅仅是一种心脏疾病,它还是中风风险的主要驱动因素。

我的许多患者都意识到中风的风险,但实际上,他们最担心的往往并非中风本身,而是长期用药可能导致的严重出血。华法林作为传统的抗凝血药物,已使用了60多年。然而,它也存在诸多局限性:严格的饮食限制、频繁的药物相互作用以及需要定期监测INR值。此外,包括新加坡在内的亚洲患者服用华法林后出血的风险往往更高。研究表明,患者INR值维持在治疗范围内的时间比例并不理想——华人约为58%,马来人约为55%,而印度人则不足50%。这种不稳定性会增加中风和出血的风险。

正因如此,在过去十年中,新型口服抗凝药(NOACs)已成为标准治疗方案。这些药物——例如达比加群酯(Pradaxa)、利伐沙班(Xarelto)、利伐沙班(Lixiana)和艾乐妥(Eliquis)——使用起来更加方便,只需每日服用一次或两次,无需进行血液检查。它们出血风险较低,尤其是颅内出血,研究证实,它们在亚洲人群中更安全有效。如今,在新加坡,NOACs已被广泛使用,并被推荐为一线治疗方案。

不过,我经常听到病人问的一个问题是:“如果我已经做了消融手术,心律也恢复正常了,为什么我还需要服用抗凝血剂?”传统上,人们的共识是,如果患者的 CHA₂DS₂-VASc 评分较高,即使在消融术后也应继续进行抗凝治疗。

然而,2025 年的 ALONE-AF 试验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见解。这项研究追踪了 840 名接受首次消融术且术后至少一年未出现心律失常的患者。他们被分为两组:一组停止抗凝治疗,另一组继续服用新型口服抗凝药 (NOAC)。结果令人瞩目——停止抗凝治疗的患者几乎没有发生重大出血,而两组患者的卒中和全身性栓塞发生率并无显著差异。总体而言,综合终点事件的发生率实际上更有利于停止抗凝治疗。

从临床医生的角度来看,这些研究结果表明,对于消融术后一年内未出现心律失常的患者,停止抗凝治疗可能是一个合理的选择。对于出血风险高的患者,停止抗凝治疗甚至可能带来额外益处。然而,这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。对于卒中风险高的患者——CHA₂DS₂-VASc评分高于3分或有卒中病史的患者——应继续抗凝治疗,因为目前的证据尚不足以支持在这些情况下停止抗凝治疗。

同样重要的是要认识到ALONE-AF研究的局限性。该研究仅采用两次24至72小时的动态心电图监测来检测复发,其敏感性低于25%。这意味着许多无症状的隐匿性复发可能被遗漏。换句话说,虽然结果令人鼓舞,但尚不足以改变所有患者的临床实践。

因此,我将“单独发生房颤”解读为一种可能性信号,而非普遍适用的规则。对于低危至中危患者,如果他们一年内未发生心律失常,且出血风险较高,可以考虑停止抗凝治疗。但此类决定必须根据个体情况、风险分层进行仔细评估,并建立在医生与患者充分沟通的基础上。

对于那些确实无法耐受抗凝治疗的患者——例如出血或INR值不稳定——还有另一种选择:左心耳封堵术(LAAC)。这种微创手术可以封闭左心耳,而左心耳正是房颤患者血栓形成的最常见部位。该手术仅需一个微小的穿刺口,愈合迅速,术后通常需要短期抗血小板治疗。在新加坡,LAAC手术的应用日益普及,但通常仅用于无法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,而非作为一线治疗方案。

总之,房颤会显著增加卒中风险,而抗凝治疗仍然是预防的基础。在新加坡,新型口服抗凝药(NOACs)已取代华法林成为主要的治疗药物。消融术可以改善节律控制,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自动停药。ALONE-AF研究表明,在严格的条件下停药可能是安全的,但其监测的局限性也提醒我们应谨慎行事。对于完全不能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,左心耳封堵术(LAAC)提供了另一种治疗途径。

我的建议很简单:如果您在新加坡患有房颤,千万不要自行停用抗凝血药物。请与您的专科医生讨论您的风险和治疗目标,以便我们为您制定最安全、最合适的治疗方案。